常州塑料廠擔任廠長——朱義華
文章來源:常州輕院市場部
朱義華1982年畢業于常州輕工業學校。20年來他歷任車間主任、生產科長、銷售科長;合資企業副總經理、總經理。2000年10月他服從組織調動,受命于危難之際,從收入較高的總經理位置上,來到了虧損的常州塑料廠擔任廠長。他以江總書記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為指導,深入車間班組調查研究,形成了“以銷售為龍頭,以質量為生命,以創新求發展”的辦廠理念。處處以身作則、身先士卒,團結和帶領全廠職工,克服企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,使具有40多年歷史的企業走出了困境。
帶好班子樹形象,職工有士氣,企業變興旺。
來到新單位后朱義華廠長首先抓領導班子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,他提出,要求中層干部做到的廠級領導先做到,要求群眾做到的干部先做到;各級領導各司其職,份內工作必須做好,堅決不允許踢皮球,發現問題,及時解決,徹底根除拖拉作風。他是這樣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。每天早上班、晚回家,沒有節假日,一心撲在工作上,在較低收入中保持潔身自好,不搞歪門邪道,生活簡樸,盡力減少不必要的開支。在他的帶領下逐漸形成了一個團結、勤奮、廉潔、充滿活力的領導集體。
他以辨證思維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,總結歸納出原有企業的三大優勢。他發現常塑廠是全國中空容器龍頭廠,遠航商標信譽好,國內知名度高,有良好的企業形象優勢;工廠有較為成熟的生產工藝和市場優勢;作為公有制企業,有國家政策上的優勢。他以此為支點用領導班子的榜樣推動企業發展的步伐。他組織黨員、干部積極參加義務勞動,和群眾打成一片,提高企業的凝聚力;對內退、下崗人員的實際困難,他會同黨總支,工會根據工廠能力,為他們排憂解難,做實事。經過努力,領導班子在職工群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,使職工們看到了常塑廠的希望。
以銷售為龍頭,以市場促生產。
朱廠長認為:“比較”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方法,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,而沒有鑒別就不可能有所提高,事物的推陳出新就成了一句空話;少了比較,往往就少了危機感,就會固步自封,甚至落后于別人還沾沾自喜。他和分管領導、銷售部門對新老用戶結構、現狀進行分析,從中探尋適銷對路、市場覆蓋率大、經濟效益好的新產品。經過產品和市場的分析比較,工廠采取了差異化銷售法,一地一策,一品一策。他重視學習型企業的建設,支持職工開展各類學習活動。他強調營銷人員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要雙高,思路要開闊,要轉變觀念,確立圍繞市場搞營銷的意識,樹立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的宗旨。他經常指導他們學習現代商戰知識,要求他們琴棋書畫都要懂一點,以增加溝通能力,增強營銷實戰靈活性。工廠建立了銷售責任制,鼓勵銷售人員通過自身的努力,勤勞致富。此時西部大開發的熱潮給工廠帶來了新的機遇,他果斷地決策在廣西南寧、云南昆明、四川成都建立了四個分廠,節約了成本,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。
以質量為生命,向管理要效益,靠創新求發展。
朱義華廠長認為質量是一個企業的生命,質量出了問題,退貨,賠款,非但加重了營銷人員的工作難度,同時也有損企業的形象,企業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。要走出困境,狠抓質量是關鍵。他堅持產品質量一票否決制,如果有人不要質量,砸企業的牌子,企業就要砸他的飯碗。他力排眾議,實行了崗位記件工資制。事實證明這樣降低了原材料消耗、節約了成本,提高了臺班產量,增加了工人的勞動收入。
談到企業管理,朱廠長認為關鍵是要大膽用人才。他內舉不避親,同是常州輕校畢業的穆世龍、王秋燕同志,前者銷售業績突出,綜合素質高;后者在技術開發和質量管理上有一套,遇到問題她敢抓敢管。朱廠長及時、果斷地把他們推向領導崗位:一個擔任了南寧分廠的廠長;一個擔任了技術質檢科科長。
朱廠長認為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力量之源,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。他認為常塑廠是一個中空老牌企業,原來的產品養活了常塑廠幾十年,不可能一下子都換掉,要立足中空,不唯中空。對產品技術開發配套了相應措施,重獎新品開發有功人員,技術質檢科科長王秋燕獲得了建廠以來個人最高獎勵。由于政策到位,措施得力,在較短的時間內攻克了油面線桶的開發和生產,工廠得到了新的發展空間。
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
2004年,按上級指示,常塑廠改制,這是擺在朱義華面前的新課題,也是一個難題。他冷靜地思考、分析:一些企業改制不順利,甚至鬧出麻煩,主要是有人急功近利,沒有妥善處理好國家、集體、個人三者利益的關系。于是,他開誠布公,把精心設計的改革方案擺在全廠干部職工面前,除自己提出離廠外,不隨意清退一個工人。改制后,職工的養老金、醫療保險、公積金、失業金及工傷、生育保險金仍舊按時為職工交納,決不拖及一分錢;改革分配制度,使一線工人和技術人員多勞多得;改變后勤管理人員工資長期偏低現狀,并時時處處關心職工生活福利。通過一系列措施,有效地提高了職工的積極性,使常塑廠順利地抵御了改制的風險。
今天,朱義華同志可以自信地說,常塑廠依然是全國中空容器龍頭企業。而且,將永遠保持這一大哥大的優勢。